close

  腕隧道症候群是常見的職業病,常見於需要重覆性腕部活動的工作者(像打電腦、生產線裝配工作…等等),最常見的症狀有手部疼痛、灼熱、刺痛或麻木感,一旦有症狀發生,務必要馬上找醫師做診斷和治療,以減少手腕發生永久性傷害的危險…何謂腕隧道症候群

腕隧道是由腕骨和纖維組織所形成的,通常位於手腕的掌面。由於骨是凹形的,頂部有環腕韌帶蓋住,成為隧道。在隧道中,有正中神經、屈指肌群及屈拇長肌的肌腱通過,當覆蓋過緊、肌腱發炎或其它因素壓迫到隧道中間的正中神經,即造成腕隧道症候群。

腕隧道症候群已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,常見於打電腦、玩電動遊戲、收銀機櫃台作業、木匠、會計師、生產線裝配、紡織業工作等。這些要重覆性腕部的工作都比較容易引起這些症狀,其他的病因尚有:

1.手腕骨折或手腕骨脫位,如此壓迫到正中神經。
2.全身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風濕性關節炎、末端肢體肥大症、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及長期血液透析患者,使橫腕韌帶纖維化症狀加劇。
3.婦女於懷孕期發生液體滯留,引起腕隧道組織的腫脹。
4.腫瘤,如脂肪瘤、神經瘤。
5.急性化膿性感染。
6.慢性腎衰竭且接受手臂血管造廔的病人。

症狀
手部(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橈側之無名指)疼痛、灼熱、刺痛及麻木感,但並不侵犯小指,此疼痛在晚上或睡醒時特別明顯,患者常需要用力擺動手腕或摩擦手指,以求症狀緩解,嚴重者可看到外手掌肌肉萎縮及手腕無力。

理學檢查
主要在手正中神經分佈區域感覺功能低下,在手腕正中神經分佈區域輕敲,導致麻木疼痛感;手腕完全曲張(成90度)六十秒,亦可產生前述症狀。如沒有前述之症狀,但有高度懷疑者,可以用神經傳導(NCV)及肌電圖(EMG)來做區分診斷。

治療症狀輕微或病因可自行恢復者(如懷孕),可以休息、藥物處理、腕部副木固定,由物理治療師衛教與指導病患居家運動。類固醇局部注射治療,雖可以很快舒解症狀,但目前很多專家仍不建議,因副作用甚多,如注射到神經,更會造成神經損傷;若經非外科療養法,而症狀仍持續惡化,且有嚴重的刺痛或肌肉無力及萎縮時,則必須接受手術治療。

腕隧道症候群之傳統外科治療方法,為自掌部中切,直接將橫腕韌帶直接切斷。通常都會留下5~7公分的傷口,且因位於手部掌面,術後拿東西時會觸及傷口,恢復正常工作的時間亦較久。較新的手術方式是在手腕以1~2公分橫切口,在特殊刀片及光源的指引下,切斷橫腕韌帶,優點是傷口小,且不在掌面的接觸面,病患通常在短期內即可恢復正常工作。

手術後與家中的恢復
術後在恢復室暫留,由護士監測病況,手用繃帶包紮,不用上石膏固定,當天就可回家。回家後要注意前兩天避免弄濕傷口,且充分休息;第三天早上回門診換藥,之後可慢慢增加活動量。

追蹤和復健
一般狀況下可於一週後拆線,並視病情需要給予復健治療。

預防
在這新世紀中,預防疾病愈來愈受大眾和專家的重視;對腕隧道症候群來說,更是預防遠勝於治療,適宜的腕部保護措施可減低在工作或家中的危險性。一旦有症狀發生,務必要儘早找醫師做診斷,並且接受正確的治療。只有早期診斷和治療才可以防止腕隧道症候群及其產生的疼痛,並預防手部肌肉的萎縮,真正減少手腕發生永久性傷害的危險性。

文∕彰化秀傳外科部醫師 張呈欣  
指導∕彰化秀傳外科部整形外科主任 曾祥麟

 

料來源    http://www.24drs.com/health_encyclopedia/article.asp?x_no=000000411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網球小太 的頭像
    網球小太

    網球小太

    網球小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