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注射類固醇短期即見速效,但長期而言並不好。
出處: WebMD Medical News
作者: Miranda Hitti 最後修改日期: 2006/10/5 下午 03:16:00
出處: WebMD Medical News
作者: Miranda Hitti 最後修改日期: 2006/10/5 下午 03:16:00
注射類固醇無法攻克網球肘 | ||
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網球肘,即使是從未拿過網球拍的人也有可能會有這個問題。 不論是否為網球好手,深受肘關節痛所苦的人,沒有不希望能早日且永久地將網球肘「換下場」。 為求立即的疼痛緩解,注射類固醇是最有效的,不過,就長期而言,物理治療或只是靜待傷處自癒,可能勝過類固醇注射;這個論點是由澳洲的研究團隊所提出,其中包括昆士蘭大學健康暨復健科學系研究生Leanne Bisset。 這項研究報告於網路版BMJ首版上發表,BMJ之前全名為英國醫學期刊(British Medical Journal)。 【戰勝網球肘】 Bisset的研究團隊對198名罹患過至少六週未經治療網球肘的成人進行研究,這198名參與者為18至65歲(平均年齡:47歲),全都住在澳洲的布里斯本市。 首先,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如何在其日常活動中作調整,以避免惡化網球肘的病情,接著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作三組。 第一組病患每人接受在關節處注射一劑類固醇,並被告知能慢慢地回復其日常生活,其中有些人在兩週後施打第二劑。 第二組病患則是在超過六週的期間內,接受8個半鐘頭的物理治療,這組病患學習以做運動的方式強化其手臂和前臂的肌肉。 第三組病患則被告知靜待其傷處自然復原,病患確信到時候他們的病痛會好轉。 靜待自癒的第三組病患全都未接受類固醇注射,或是物理治療,他們被告知要儘可能地保持活動力,可以用熱、冰敷,甚至是用包紮。 在疼痛難耐時,三組病患都可服用止痛藥。 【復原之路】 實驗為期一年,Bisset和研究團隊追蹤觀察這些參與者病況改善的狀況、握拳不會痛,以及網球肘的嚴重程度(量測方式是由不知道患友所接受何種療法的專家來進行)。 六週後,治療成效的排序如下: * 第一名:注射類固醇 * 第二名:物理治療 * 第三名:靜待自癒 不過,到了實驗進行一年後,注射類固醇從冠軍寶座中箭落馬,而屌車尾的最後卻勝出,最終治療成效排序為: * 物理治療和靜待自癒並列冠軍 * 注射類固醇則出局 注射類固醇的第一組病患,復發率最高,指的是這些病患可能將再次罹患網球肘。 【太多太快反而適得其反】 注射類固醇能迅速地緩解疼痛,不過,它卻不能提供長期的療效;關節若是太過頻繁注射類固醇,將會帶來關節損傷和關節感染的風險。 研究團隊指出,在注射類固醇後,病患可能會誤以為過度活動不要緊,也可能重覆傷害到關節。 在實驗初期,也就是六週後,物理治療比靜待自癒來得有效,但在進行一年後兩者間幾乎沒有差異。 Bisset的研究團隊表示,物理治療在頭六週時比靜待自癒來得有效,且在長期上較注射類固醇更佳,且可建議替代皮質類固醇注射。 然而,若是告知罹患網球肘的病患關於其病況的資訊和人體工學上的建議,長期來看,他們的病況確實會有所改善。 |
||
全站熱搜